柳天伟的传奇与慈善
- 分类:集团要闻
- 发布时间:2015-01-07 00:00
柳天伟的传奇与慈善
- 分类:集团要闻
- 发布时间:2015-01-07 00:00
他想别人所不敢想,拿到了国家石油的进口配额,跑下了老、缅、泰3国准许石油国际运输的批文,成就了中泰两国之间的“蔬菜换石油”项目,成为第一家获得石油进口配额的中国民企;第一家获准建设成品油保税仓库;第一家获准中、老、缅、泰4个国家批准在澜沧江-湄公河“运输成品油”;他还为教育事业捐款,投身扶危助困,13年时间捐出了3000余万元的善款回报社会。
他投资1700万元,通过18年的植树,把勐海县的那达勐水库库区变成5000多亩郁郁葱葱的水源林后,在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收益下无偿交还给勐海县政府。
他出生在墨江县的一个贫穷小山村,初中毕业因贫困辍学远赴西双版纳打工,苦干了8年,甚至还差点丢了性命,为的是能够在景洪落户,从而端上梦寐以求的“铁饭碗”。
残酷的现实使他的好梦一次次破灭……
如今,他已成为一位很有成就的企业家,却始终没有忘记当年那个吃不饱的小山村。他拿出20万元捐助给自己当初的母校,出巨资为自己的出生地修路……
柳天伟,一个充满传奇的企业家,更是一个用良心在做企业的慈善家。
首席记者 戴振华 摄影报道
|
说他是西双版纳的首富,毫无争议,说到首善这个名头,自然也当之无愧。
10多年前就听过柳天伟的名字,可以说那时候他的名字在西双版纳已经如雷贯耳。这不仅仅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版纳人都在使用着他的版纳石化公司的液化气,人们更对他当初揣着5元钱来到西双版纳打工的创业史津津乐道,对他独闯金三角地区把外国的石油弄到中国来充满好奇与钦佩。
第一次见面,是与西双版纳报社的丹洛社长一同受邀到柳天伟的家中吃饭。那是一个复式楼,虽然不是与“首富”名声相配的豪宅,却也显得庄重大气,饭菜并不奢华,6菜一汤,很家常。他说粮食来之不易,不提倡奢华浪费。事后得知,很多时候请人吃饭,柳天伟都是在自己家里,较少到豪华宾馆酒店去消费。
第二次见面,正好勐腊县关累镇坝荷村委会坝荷村民小组几个村民代表提着竹笋和土鸡蛋之类的土特产,前来感谢柳天伟捐了35万元善款为他们修建了被水灾毁坏的桥。柳天伟照例请他们吃饭,这一次专门去了海鲜餐厅。柳天伟说,这些老百姓有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吃海鲜,请他们去尝尝。
最近我前去采访时,他正拿着一幅范曾专门为他题写的书法爱不释手。柳天伟告诉我,这是陈光标到他家做客时,承诺找范曾为他求的书法。“陈光标果真守信用。”他自言自语地说。
其实,通过多次的接触和采访,我了解到和柳天伟交往的朋友中不乏身份显赫的官员,也不乏诸如成龙、杨丽萍和于荣光这类大名鼎鼎的名人,也有衣服褴褛的社会底层人士、弱势群体,他和所有人真诚地交着朋友。
“在柳天伟的企业里,干得很踏实。”这是他手下一些员工的心里话。
在我多年的采访生涯中,接触过不少企业家、富人或者慈善家,柳天伟是唯一一个最接地气的企业家、首富和慈善家。我在想,要是企业家们,富人们都能够有他这样一颗慈爱之心,也许社会就会多一份和谐,世界会不会因此而更加美好?
首席记者 戴振华
柳天伟 进口石油的中国民企第一人
柳天伟向地震灾区捐款
两艘运输成品油的油轮从景洪港启航
资助贫困大学生
柳天伟(中)带领公司管理人员为新投产的野象泉生产线寻找水源
过去贫穷时,柳天伟一心想捧个铁饭碗解决温饱问题,现在有钱了,他不乱花。他说,其实企业家的钱也是社会的钱,他很不赞同有些企业家发达了以后就大肆高消费乱花钱的做派。
“花钱要花得有意义!”在他看来,做一个回报社会的慈善家,把钱花在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端不上的“铁饭碗”
“能够来到西双版纳创业,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局面,完全是被困境逼迫出来的。”回想起过去所经历的一幕幕,柳天伟感慨万千。
柳天伟1962年出生在墨江县通关镇一个贫困山村,4岁时父亲就因病早逝。母亲带着4个孩子艰难度日。
和那个时代的少年一样,他每天放学回家都要上山砍柴,但他还是希望通过读书跳出农门,当作家、当记者是他最大的理想。因为家境贫困,他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如果当不成,只要能够有个可以领工资吃饭的工作也行。
3年初中读完后,母亲实在没钱供他继续上学,只好辍学回家挣工分的柳天伟尽管拼命苦干,到头来也只能吃个半饱。
1979年,带上家中仅有的5元钱,柳天伟与哥哥柳天雄一起爬上一辆大货车,来到了西双版纳景洪农场八分场,投奔已经在农场落户成为橡胶工人的姐姐,希望有一天也能进农场当一名自己很羡慕的橡胶工人。
他在分场电站工地当了一名每天挣1元钱的搬运工,这份工作又苦又累,但他知道得来不易,很珍惜这份工作,患了肝炎还一直咬牙坚持干活,唯恐请假治病丢掉工作,为此,柳天伟还差点丧命。后来,电站建好后,他回到农场当了一名割胶工,还被评为“割胶能手”。他一直盼望着有一天能够端上铁饭碗,成家立业,结婚生子。
然而,到了1981年初,就在哥哥已经通过和农场女职工结婚顺利落户后,因为政策调整,柳天伟不仅没有能够在农场落户成为割胶工人,而且与6000多名和他一样的临时工一起,被辞退了。
生活无着的他只有四处打零工为生。之后又抱着希望到80公里外的大渡岗茶场去干了8个月的临时工,结果还是落不了户,端不了“铁饭碗”。
生活的艰难让柳天伟决定自谋出路。经朋友指点后,他索性将自己的30元积蓄拿出来,又找所有的亲朋借钱,凑够125元买了一台海鸥牌照相机,开始边学习照相技术边走村串户给村民照相,以此来挣钱养活自己。
没想到,他小打小闹挣下的钱养活自己倒是绰绰有余,还买了一辆当时很时髦的“永久牌”自行车骑着,尝到了甜头的柳天伟,至此开始对铁饭碗的念想渐渐淡了下来。
重走创业路
也许命运就是这样,有时候你越是刻意追求的东西,就越是得不到;而当你不在意的时候,过去苦苦追求的梦想却突然实现了。
原本通过给人照相跑了一段时间后,柳天伟开始有了几千元的积蓄,并且利用这几千元,开始把西双版纳的热带水果、竹笋等土特产倒上昆明和玉溪等地销售,同时又把外地的蔬菜和小百货等货物倒回景洪卖,赚了不少钱。于是,1983年,他在景洪农场八分场的公路边租下房子开了一个小百货商店,一度经营得风生水起。
由于他开的商店生意很红火,把八分场单位上开的小卖部生意抢走了不少,麻烦也就接踵而来。先是不断有人举报他“偷税漏税”,在税务部门查不出问题后,分场当时的领导干脆下了一道“八分场的司机不得给柳天伟运货”的通知。
就在他刚平稳度过运输危机不久,他与分场各个学校老师签订合同采购回来的价值1000多元的作业本等学习用具,又被分场领导一个“严禁”的广播通知,弄得没有一个学校的老师敢来提货了。
通过这些事后,柳天伟在继续经营百货店的同时,买了一辆解放牌汽车,开始边做生意边跑运输。
1987年,柳天伟意外地在景洪碰到了自己在墨江老家上小学时的叶祖莲老师,叶祖莲当时改行在景洪剧院当会计。
他乡遇到自己的学生,热情的叶祖莲夫妇俩把柳天伟看做自己的儿女一样, 当年,叶祖莲的丈夫廖国安将柳天伟以自己“儿子”的名义,在景洪落了城市户口。
过去梦寐以求得不到,还为此差点丢了性命的景洪户口,这么简单就解决了!这对柳天伟来说,简直太戏剧性了。
柳天伟把百货店转了出去,又把汽车卖掉,自己被招入景洪运输公司当了一名驾驶员。奋斗了8年,终于从大山里的一名辍学少年落户当上了城里人,并端上了原本已经不敢想的铁饭碗。
不过,真的端上铁饭碗后,柳天伟有些不安分了。
1988年,从景洪运输公司调到勐海县乡镇企业局开车不到一年时间,脚勤手快、办事踏实的柳天伟又被当时县里的领导看上,要将他调到县委办公室去开小车。两年后,已经感觉铁饭碗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美好的柳天伟下定了决心——辞掉铁饭碗。
“牛蛙大王”
对于创业的柳天伟来说,之前无论是走村串寨帮人照相、开百货店,还是跑运输,其实都是积累原始资金和经验的一个过程。而对于一个要干大事情的企业家来说,人脉的积累也是至关重要的。
“这个时候对于我来说,端铁饭碗,就算到县委办公室工作也没有什么意思了。”柳天伟说,他当时最强烈的愿望就是自己创业,绝不做一个每月等着领工资,坐在办公室喝茶看报纸打发时间的平庸之人。
他毅然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重新当个体户跑运输去了。
跑运输的过程中,柳天伟在昆明了解到市场上的牛蛙1公斤可以卖到80至100元的信息,感觉养殖牛蛙应该是个可以挣大钱的好项目。1992年,柳天伟投资5万元,在景洪农场八分场附近租下几亩地,挖好池塘后,又出资7.5万元从昆明买回了3万只蛙苗,试着办起了牛蛙养殖场。
要干就要干出名堂来,柳天伟骨子里就属于那种做事情一定按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人。
他不仅自己学习牛蛙养殖技术,还一次次地跑水产站,甚至跑到昆明邀请有牛蛙养殖技术和经验的技术员、养殖户前来传授技术和经验。他蛙塘里的牛蛙死亡率越来越低,不仅几个月后每只就长到500多克重,而且还繁殖出了密密麻麻的小牛蛙来。
他养的牛蛙远销到昆明、曲靖、楚雄和广州等地的宾馆、饭店,不仅当年就盈利10多万元,还因此成为了西双版纳无人不知的“牛蛙大王”,荣获了云南省评选的科技进步奖。出了名以后,慕名前来学习技术的养殖户也多了起来,柳天伟也不厌其烦地教别人养。
通过养牛蛙积累了资金的柳天伟人脉越来越广,市场信息来源也就多了起来,柳天伟当时的眼光已经瞄准了既能够赚钱,又能够给政府减轻森林砍伐压力的石油液化气项目。
逼出来的信誉
上世纪九十年代,虽然很多城市居民做饭都使用上了石油液化气,但是对于依靠大量砍伐树木做燃料的西双版纳来说,使用简便清洁的新能源还是一个空白。
几经洽谈,柳天伟于1993年初投入50万元,与一名来自广东的商人戴某合资成立了西双版纳石油液化气供应总公司。这也是来到西双版纳闯荡了14年的柳天伟,第一次脱掉个体户的帽子,成为企业的合伙人。
为了实现“以气换柴、保护雨林”的目标,当时的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还出台了一个“只要大家不烧柴,改用液化气,开户的费用政府补贴一半”的扶持政策。柳天伟与合伙人建立的西双版纳石油液化气供应总公司只要经营得法,企业很快就能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不过,这次命运又再次和他开了一个玩笑。
就在那一年,经过努力,西双版纳石油液化气供应总公司的客户发展到2000余户,开始要盈利之际,担任公司法人、总经理的合伙人戴某卷着从客户手中收取的300余万元开户费逃跑了。
“本来局面已经打开了,却突然碰上这样的打击,当时想死的心都有了。”柳天伟说,这2000多个客户,大多是他去联系的,他完全想不出要怎么去面对这些客户?
如果说之前所遭遇的困境,将柳天伟一步步逼上了创业之路。那么他后来在商界所赢得的良好信誉,就完全是因为这样一个毁灭性的骗局,成就了他勇于担当良心企业的形象。
在一位朋友的点拨下,柳天伟下定了“继续把公司办下去,尽快发展新的客户来养老的客户,咬牙脱困自救”的决心。
虽然法人代表已经卷款而逃,但西双版纳石油液化气供应总公司却继续给客户供气,使得更多的用户了解到了柳天伟敢于担当的良好声誉,因此遭遇骗局后的柳天伟短短几个月就将客户发展到了8000多户,迅速带领企业走出了困境。
至今,西双版纳石化集团有限公司的固定供气客户,已达20多万户,业绩在全省的州、市石化系统中独占鳌头。
版纳石化公司成立至今销售的3169万余瓶液化气,相当于节约了2687万立方米木柴,保护了53750亩森林。
民企进口石油第一人
2012年10月31日上午10点,停在西双版纳景洪港的两艘油轮在雨中鸣笛出发,驶向泰国清盛港。中泰石油换蔬菜项目的澜沧江-湄公河成品油运输首航仪式成功举行。
油轮将根据中泰签署的蔬菜换石油协议,把泰国成品油运回西双版纳。此次首航标志着我省打通了水陆并进的成品油进出口运输新渠道。而此前的2008年,在景洪举办的第十一届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上,已经获得国家石油进口配额的柳天伟,就与当时云南最大的蔬菜种植企业云南农欣科技公司签订了蔬菜换石油项目的长期合作协议,双方将各自拥有的成品油进口配额和无公害绿色食品,与泰国开展“蔬菜换成品油”的易货贸易。
“当时一听到我要搞石油,好多官员都认为是异想天开。”柳天伟说自己其实没有想那么复杂,只是认为既然想到就要试试看。
1996年,由于国内市场上的液化气较为紧张,且价格也居高不下,听说临近西双版纳的泰国液化气资源很好的柳天伟,便到泰国去考察,希望能够从泰国进到价格较低的液化气来西双版纳销售。没想到的是,泰国的液化气不仅比中国市场上的还贵,而且还属于限制出口的能源。
柳天伟在泰国参观了一家炼油厂后,了解到泰国人不仅可以把石油卖给中国,而且相对于国内当时3.25元1升的93号汽油,泰国同等级汽油的价格每升只要0.8元,这令柳天伟产生了从泰国进口石油的想法。
通过向海关等部门打听后,柳天伟才知道从国外进口石油,必须要持有国家批准的进口配额,才能够运输入境。
既然需要批配额,那就找相关部门申请吧。
柳天伟开始从西双版纳经委、商务局,省商务局,直到北京的商务局一遍又一遍地跑。他已经下定决心,无论有多难,不管跑多少趟,一定要把进口石油的配额批下来。
“那时每年都要在西双版纳、昆明和北京之间来回跑个20多趟吧。”柳天伟说,尽管很多部门领导都认为能够从泰国进口石油是个好事情,但是对于他能否凭借自己一个民营企业家之力,把这个进口配额跑下来却有些信心不足。
时间到了2003年12月,经过7年多不懈努力,柳天伟终于在公司成立10周年庆典那天,收到了获得国家每年22万吨从泰国进口石油配额的好消息。
配额批下来后,精神大振的柳天伟投入5000多万元资金,开始在关累港和景洪的江北选址,在两地各建一个报税油库,同时投资建造了4艘运量各为250吨的油轮,准备大干一场。
就在他把油库和油轮修建好,开始试运输之际,柳天伟却接到了交通运输部门以没有中、老、缅、泰4国交通运输部门联合批准为由,禁止在国际航道运输成品油的通知。为此,他又不得不一趟趟地跑省交通运输厅,希望能够通过省厅协调,获得4国联合批准运输的批文。
“那个时候,为了达到目的,几乎每天就守在交通厅上班了。”柳天伟说,尽管如此,他还是只得到了“如果老、缅、泰3国同意我们就同意”的答复。
无奈,柳天伟又由磨憨出境直奔万象,找老挝交通部官员商谈。通过几轮交锋,获得了老挝交通部准许运输的批文后,他马不停蹄飞到曼谷,找泰国交通部申请批文。随后到达内比都,向缅甸交通部提出申请。
2014年1月,老、缅、泰3个国家的批文转到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经上报中国交通运输部后,终于得到了正式的批复。至此,柳天伟中国民企进口石油第一人的称呼终于实至名归。
花有意义的钱
相对于外界对于拥有超过20亿元固定资产,以及“版纳首富”等印象来说,在西双版纳石化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石油液化储气站职工徐昆眼中,柳天伟则又是另外的一个形象。
2010年初,家住大渡岗乡大荒坝五七小组的徐昆,由于妻子井美玲身患风湿性心脏病已经进入晚期,为给妻子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两万元银行贷款,而自己也身患肾结石无法干重活,在大渡岗中学上初中的12岁女儿徐雪晗,已经面临辍学回家摘茶种地和照顾父母的困境。
看到媒体报道的柳天伟,了解到井美玲手术及治疗费用需要30多万元后,次日就驾车将井美玲送进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并为其支付了所有的手术及治疗费用。同时,资助徐雪晗进入到景洪市教学条件较好的四中就学。
“那段时间,柳总每次来看望都要给几千元的生活费。”徐昆说,要是没有柳天伟伸出援手,他的整个家庭就崩溃了。2011年,他的妻子终因病重不治身亡后,柳天伟听到消息便将徐昆招收进公司,并安排在储气站做押运员。
“现在每月有3500元左右的工资,供女儿读完高中上大学也勉强可以了。”徐昆感激地说,柳天伟就是自己一家的大恩人,唯有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家一样努力工作,才对得起在绝境中拉了自己一把的柳天伟。
早在2002年,柳天伟就向资金紧缺的勐海县教育局捐资50万元,在勐海县勐海镇曼尾村委会创办了一所“天伟希望小学”。为了鼓励民族学生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柳天伟还拿出10万元设立了奖学金。随着学校规模的日益扩大和改善教学环境的需要,柳天伟逐年向这所学校捐赠善款,迄今捐赠金额已超过130万元。
同年8月,景洪部分地区遭受多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柳天伟第一时间就捐献出10万元善款,用于帮助景洪受灾群众度过难关;当年9月27日,又向景洪街道办事处的孤寡老人捐赠了3.6万元慰问金。
2009年10月,在敬老节前夕,向西双版纳全州的55位百岁老人和特困老人捐赠了10万元善款。
2010年1月6日,向景洪市各学校的危旧校舍改造工程,一次性认捐500万元。
2011年勐腊县关累正发生特大洪灾,了解到地势低洼的坝荷村委会坝荷村民小组等几个村寨赖以通行的坝荷大桥被洪水冲毁后,柳天伟当即捐款35万元,帮助村民修建了一座水泥桥,被村民们取名为“天伟桥”。
对于贫困的大学生,每年柳天伟都要拿出10万元爱心款,对教育部门推荐的2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
最令人称道的是,承担着勐海县城几万居民的饮用水水源,还负责勐混乡等4个乡镇1200多户农民3800多亩的农田灌溉的那达勐水库周边,过去植被因农民开垦种植而遭到破坏。了解到情况的柳天伟主动要求承包,投入了1700多万元种植杉松。通过18年的管护,如今已经成为了面积达5000多亩的人造森林,在还没有得到一分钱收益的情况下,无偿地交还给了勐海县人民政府。
“当初提出承包我就知道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完全就是想为勐海的老百姓再造这片已经被破坏了的水源涵养林。”柳天伟对记者说,要是不这样的话,如今人口增长快速的勐海县饮用水源早就吃紧了。
据不完全统计,柳天伟13年间捐赠向社会各界和资助贫困的善款,已达3000余万元。一个以柳天伟的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也正在筹建之中。
首席记者 戴振华 摄影报道
快捷导航
联系我们
地址: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泐大道73号
电话:(86) 0691-2152438
传真:(86) 0691-2152439
液化气服务热线:0691—2155777
饮用水服务热线:0691—2211777
版权所有:西双版纳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滇ICP备13006634号 技术支持:中企动力 昆明